中国历史上在十六国时期有一个星光璀璨的鲜卑家族——慕容氏。这个家族在魏晋南北朝的大乱局中,先后建立了前燕、后燕、西燕、南燕、北燕(部分)五个“燕国”,虽然国祚都不算很长,但英雄辈出、故事跌宕。
1、慕容廆(wěi)(269-333)——辽东奠基的“昌黎公”图片
生平: 他是慕容鲜卑崛起的关键奠基人!西晋末年“八王之乱”+“永嘉之乱”,中原乱成一锅粥,辽东还算相对安稳。慕容廆眼光毒辣,打定主意归附晋朝(名义上),被晋元帝封为“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、龙骧将军、大单于、昌黎公”。他坐镇昌黎郡(今辽宁义县),广纳流亡汉人(河东裴嶷、平原宋该、渤海高瞻等名士都投奔他),建立府署机构,推广农业,搞起了“汉化根据地”。儿子们都受汉化教育(请名儒开讲)。给慕容燕国打好了人才、制度、物质三重基础。
结局: 公元333年,在辽西昌黎城(棘城)病逝,终年65岁。死前明确传位给能力出众的第三子慕容皝。虽然未建国称帝,但他的布局让慕容氏具备了称霸东北问鼎中原的资本。
2、慕容翰(?-344)——前燕悍将,一生悲情的“辽东飞将”生平: 慕容廆的庶长子,慕容皝的异母兄。这位是慕容家第一代超级猛将!体魄魁梧,骁勇善射,人称“骁勇善战,才力雄拔”。为父亲和弟弟慕容皝立下汗马功劳,威震辽东,人送外号“辽东飞将”(对标西汉李广)。他眼光远,早年就劝父亲别跟宇文部、段部鲜卑硬扛,要积蓄力量。高句丽王乙弗利(美川王)就是他射跑的。
结局: 极其悲情。弟弟慕容皝继位后,对他这个威名赫赫的兄长猜忌日深。慕容翰被迫逃到宇文部避难。后来宇文部与慕容皝交恶,他夹在中间想顾全两边情义,再次被慕容皝怀疑通敌。后来跑回段部,又辗转回到辽东。慕容皝假装重新接纳,却在344年命他服毒酒自尽(一说被暗杀)。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,最终因“功高震主”和兄弟猜忌而死,令人扼腕。
3、慕容皝(huàng)(297-348)——前燕开国皇帝(文明帝)生平: 慕容廆第三子,继承了老爹的政治遗产和大志。公元333年继位后,用了十年时间,先摆平自家兄弟(包括逼走、杀掉了慕容翰等人),再对外连续发动战争:东灭高句丽(一度攻占丸都山城)、北并宇文部、西击夫余,统一整个辽河流域!公元337年,自称燕王,定都龙城(今辽宁朝阳),正式建立前燕。继续推行汉化,劝课农桑,办学校(东庠),亲自编书讲学。打仗也是把好手,多次打败后赵石虎大军。
结局: 公元348年九月,在出猎时从马上摔下,重伤不起。回宫后感觉不行了,紧急召见最信任的四弟慕容恪,托付后事,特别叮嘱要辅佐太子慕容儁。十月,慕容皝在龙城宫中去世,终年52岁。他是真正把慕容家从部落酋长变成一方霸主的开国雄主。
4、慕容儁(jùn)(319-360)——前燕入主中原的“景昭帝”图片
生平: 慕容皝的次子(世子慕容儁早死,他顺位继太子)。父亲刚死时,面对后赵石虎病死后的混乱(冉闵之乱),他果断抓住时机!公元352年,派名将慕容恪在魏昌城(今河北无极)生擒“武悼天王”冉闵。随后正式称帝,迁都邺城(今河北临漳西南)。这是慕容燕国最鼎盛的时期,占据了大半个北方(幽、冀、并、司隶大部)。南与东晋(谢万、桓温北伐)、北与新兴的代国(拓跋部)争雄。
结局: 后期开始昏聩,特别是想南征东晋统一天下。大臣们劝说不听,连他最信任的慕容恪都劝不动。公元360年正月,正当他在邺城筹备大规模南侵时,突然得急病(可能是中风一类)驾崩,年仅42岁。壮志未酬身先死,留下一个庞大但不稳固的帝国和一个年幼的太子(慕容暐),为前燕埋下了祸根。
5、慕容恪(?-367)——前燕大司马,国之柱石“古之遗爱”生平: 慕容皝第四子,慕容儁的弟弟。公认的前燕第一能臣+名将!哥哥慕容儁临终指定他为首席辅政大臣(太宰、录尚书事),辅佐年幼的侄子慕容暐。史书上评价极其高:“性谦恭,有大度”,“军旅之事,规略无方”。他打仗简直是艺术:灭宇文、擒冉闵、破后赵、击高句丽…几乎没败过。政治上更厉害:主政时安内攘外,提拔贤才(慕容垂等),推行仁政,前燕国力达到巅峰。被后人誉为十六国时期“第一流人物”,甚至有人把他比作春秋贤相子产(孔圣人称赞“古之遗爱也”)。
结局: 公元367年五月,正值壮年,不幸在邺城病逝(史书记载是病逝)。死前还向皇帝慕容暐推荐弟弟慕容垂作为继任统帅,并警告要防范宗室权臣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弄权。他的死,是前燕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。内部矛盾迅速激化,也直接导致了慕容垂的出逃。
6、慕容垂(326-396)——后燕开国皇帝(成武帝),乱世枭雄生平: 慕容皝第五子,慕容儁、慕容恪的弟弟。论个人能力,他可能是慕容氏最强战神!前燕时战功赫赫(击退桓温枋头之战是代表作),但受皇兄慕容儁、嫂子可足浑太后和权臣慕容评猜忌排挤。公元369年枋头大胜后反遭构陷,被迫逃亡投奔前秦苻坚。在前秦他韬光养晦十几年。淝水之战(383年)后苻坚崩盘,慕容垂迅速带兵北上,自称燕王(384年),定都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建立后燕。连克翟魏、西燕(侄子慕容永),统一了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,一度非常强大。
结局: 公元395年,他派太子慕容宝率军远征塞外的北魏拓跋珪。结果发生了震惊天下的“参合陂之战”,后燕精锐近五万被北魏军全歼(据说只逃回千人)。这对他打击太大。次年(396年)四月,他强撑病体(据说生疮),亲率大军再次出征北魏,走到上谷沮阳(今河北怀来)时,听说都城中山和重镇邺城告急(被北魏威胁),又得知参合陂死难将士遗骨被挖出侮辱的消息,气急攻心,病情急剧恶化。最终在率军回救中山途中,病逝于沮阳(具体地点有说平城之北),终年71岁。壮志未酬,英雄迟暮。
7、慕容德(336-405)——南燕开国皇帝(献武帝),流亡复国图片
生平: 慕容皝的小儿子(排行靠后),慕容垂的弟弟。一辈子都在跟随兄长创业。后燕建立后,镇守邺城要地。“参合陂之战”和后燕崩溃,他在邺城孤立无援,后转移到黄河南岸的滑台(今河南滑县),公元398年称燕王(被推举)。眼看中原难以立足,采纳谋臣建议,果断率军南下,攻占青州(山东)。公元400年定都广固(今山东青州西北),称帝,建立南燕。在山东站稳脚跟,恢复生产,算是慕容氏最后的根据地。
结局: 公元405年十月(有说九月),在广固宫中的寝殿病逝,终年70岁(虚岁)。死前知道东晋刘裕不好惹,没安排儿子继位,而是把帝位传给了侄子慕容超(慕容纳之子)。他的一生颠沛流离,最终在山东建起一隅江山,得以善终。
8、慕容宝(355-398)——后燕第二任皇帝(惠愍帝),惨遭废杀生平: 慕容垂的第四子(原太子慕容令早逝)。才华远不如父亲,又缺乏历练,性格懦弱没决断。他爹晚年亲自带他上战场历练,效果不好(参合陂之战前犹豫贻误战机也是败因之一)。慕容垂一死,他匆忙在中山继位(396年)。面对北魏拓跋珪的凶猛进攻,他毫无章法,先是放弃重镇晋阳(太原),又不组织有效抵抗。大臣苦劝他坚守中山以待时机,他听信宠臣之言,执意放弃中山北逃龙城老家。
结局: 逃亡之路异常狼狈。公元397年三月,刚出城没多久,就在半路发生兵变(手下将领段速骨叛乱)。他带着儿子慕容策等逃到蓟城,又被慕容详(另一个宗室)追杀。最后跑到辽西的龙城也不安全。公元398年二月,他的亲舅舅、舅姥爷兰汗(鲜卑贵族)先是假装迎接保护他,然后发动兵变,在龙城(今辽宁朝阳)的宫中将他擒住并杀害。不久,他几个儿子也被兰汗所杀。慕容宝死时年仅44岁,在位不足两年,把老爹打下的基业几乎败光。
9、慕容盛(373-401)——后燕第三任皇帝(昭武帝),少年英主难逃宿命生平: 慕容宝的庶长子(伯父是慕容令)。他爹慕容宝懦弱,他恰恰相反!从小聪明勇武有主见,很得爷爷慕容垂喜欢。老爹逃亡被杀时,他侥幸逃脱。随后展现出极高的谋略和胆识,忍辱负重投靠弑父仇人兰汗,认作义父!暗中策划一年,终于在398年五月(父亲死后仅三个月)发动政变,亲手斩杀兰汗父子,为父报仇夺回龙城!登基后整肃内政,厉行节俭,打击贪污,重用宗室(慕容元、慕容奇等),军事上屡次挫败北魏和高句丽的进攻。很有明君的潜质。
结局: 性格猜忌严酷,执法残忍。大臣稍有疏忽就可能被诛杀。公元401年八月,叛乱兵变再起,他的堂亲、前将军段玑(段速骨堂弟)率军哗变,深夜突袭皇宫。慕容盛当时正在外宫,闻讯率少数侍卫迎战。混乱中被叛军兵器击中,身受重伤。他强撑伤体退入内宫,当夜在皇家祖庙(太庙)中伤重身亡。死前召见叔叔慕容熙继位。年仅29岁。他报了杀父之仇,恢复了后燕一隅江山,却依然无法摆脱燕国内部持续不断的叛乱漩涡。
10、慕容超(384-410)——南燕末帝,乐师皇帝悲剧收场图片
生平: 慕容德的侄子(慕容纳之子)。父亲慕容纳(慕容德亲兄长)在前秦淝水之战前就被前秦皇帝苻坚杀死。母亲段氏怀着他在监狱生下他,后来得救辗转流落后凉、西秦,最后被叔父慕容德找到接回南燕。身份尊贵却没啥政治军事才能,最擅长的是音乐。慕容德无子,在叔父死后继位(405年),成了南燕皇帝。在位期间不理朝政,宠信小人,还酷爱搜罗乐师和排场。
结局: 东晋权臣刘裕看南燕弱,决定北伐。慕容超自信满满却毫无对策,既不听名将公孙五楼等人建议据守大岘关天险,又没实力决战。结果被刘裕轻易突入山东腹地。公元410年二月,东晋军包围广固城长达五个月,城内人吃人。慕容超出城想投降求和或者找刘裕决斗单挑(小说演义里的段子,不太可靠),被晋军俘虏。刘裕把他押到建康(南京),在闹市斩首示众(也有说处死),年仅27岁。南燕就此灭亡。他的悲剧是末代帝王的缩影。
11、慕容白曜(?-470)——北魏皇亲名将,功臣悲歌生平: 严格说,他是北魏鲜卑拓跋宗室(明元帝拓跋嗣曾孙),祖上改姓慕容(可能是赐姓或依附慕容氏改的),算是沾点边。他绝对是北魏中期一等一的名将!献文帝拓跋弘(466年登基)的股肱之臣。公元467年,献文帝刚即位,就派他率军大举进攻南朝刘宋的山东、江苏(青徐之地)。他打仗稳扎稳打,连克多座坚城(无盐、肥城、历城等),到469年初基本平定齐地(山东)。因战功升到三公(征南大将军、都督青齐兖徐四州诸军事),位高权重。
结局: 北魏文成帝死后,朝廷陷入冯太后与献文帝母子权力暗战(后来献文帝被逼禅位太上皇,又被冯太后毒死)。慕容白曜功高震主,又是献文帝一手提拔的心腹(“有谋主之勋”)。冯太后对他猜忌日深。公元470年,献文帝被废为太上皇(471年),冯太后开始清算其党羽。直接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慕容白曜逮捕下狱,随即赐死(可能是勒令自杀)。一个刚立下不世之功的武将,瞬间陨落,成为北魏中期权力倾轧的牺牲品,悲剧色彩浓厚。
12、慕容三藏(537-611)——隋朝关陇名将,忠臣遗裔生平: 他的身世就很复合:祖上是前燕皇族,曾祖慕容绍宗是东魏、北齐名将(西魏宇文泰死敌)。父亲慕容叱奴(可能是鲜卑名)是北周名将(官至利州刺史)。他出生在北周,根正苗红的关陇贵族二代!继承了慕容家的武勇基因,在北周就当过大将军。进入隋朝后更受重用,文帝时平尉迟迥之乱立大功,炀帝时参与营建东都洛阳。在平定汉王杨谅叛乱(604年)中表现突出。官至金紫光禄大夫、武卫大将军。隋炀帝大业年间还派他驻守要塞。
结局: 史料记载他死于大业七年(611年),具体地点和方式不详(推测是在长安或任上病死)。隋炀帝统治中期社会矛盾虽已加剧,但慕容三藏作为外族勋贵且已年迈(74岁),大概率是在高官厚禄中善终。他的存在代表了慕容家族在经历了南北朝剧变后,成功融入北周、隋唐关陇军事贵族体系,延续家族荣耀的路径。
13、慕容延钊(917-964)——北宋开国名将图片
生平: 祖上自称前燕皇室后裔(待考,可能是河北军将世家)。其父慕容章是后汉大将。他们投入后周太祖郭威麾下,与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结为“兄弟”(异姓)。赵匡胤黄袍加身前,担任殿前司最高长官慕容延钊领兵在外,对“陈桥兵变”顺利成功至关重要。宋朝建立后,他是北宋第一波名将核心人物(与石守信并列),任殿前都点检/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。平湖南周保权(攻取荆南、湖南)、镇节度使叛乱(昭义李筠叛乱)屡立战功。
结局:公元964年正月,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病逝,终年48岁。太祖皇帝十分哀痛,亲自为他举哀祭祀,追赠中书令、河南郡王。他是北宋初年极少数能善终且爵位极高的重要开国元勋(杯酒释兵权前就去世了,避免了尴尬)。
总结:慕容氏家族的兴衰史,是“十六国英雄时代”最富戏剧性的篇章之一:
从辽西到中原: 慕容廆的基业、慕容皝的开国、慕容儁的鼎盛,展现了草原部族蜕变为中原霸主的路径。
英才与悲情交织: 战神慕容翰的功高震主、辅国名相慕容恪的早逝、乱世枭雄慕容垂的力挽狂澜却又功败垂成、慕容德逆境复国的坚韧、慕容盛少年雄主却陨于内乱…慕容氏的血脉似乎总伴随着非凡才能与悲剧宿命的双重烙印。
末路与融合: 慕容宝的懦弱丧国、慕容超的荒诞亡身,书写了诸燕王国的终章。而慕容白曜(北魏皇亲)、慕容三藏(隋朝大将)、延钊延忠(宋代名将)的故事则展现了慕容家族在民族融合大潮中,虽远离了曾经的帝祚,却凭借武勇与忠诚持续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微光。
历史印记: 参合陂的惨败、龙城的兴衰、中山的浮沉、广固的覆灭……慕容氏用短短百余年的跌宕起伏,浓缩了那个乱世所有的雄图、背叛、忠诚与凋零。读慕容氏,便读懂了十六国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残酷与绚烂。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#历史杂谈##历史冷知识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